——2024年1月16日在上海市松江区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松江区人民政府委托,报告松江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着眼“四个放在”,强化“四大功能”,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总体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表1 2023年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活力持续迸发。g60科创走廊再次被写入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市委充分肯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重要成果、重要品牌”,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三先走廊”,携手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深化g60科创走廊合作”。继先后四次被国务院列为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之后,松江再次作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通报表彰。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6.79%,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35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三,其中91.4%的研发投入来自市场主体(如图1)。卫星互联网、ai大模型等新兴产业积蓄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8.4%。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稳固。面对脱钩断链、订单转移冲击等逆势环境,科创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结构更优、动能更强,经济发展的抗波动韧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实现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03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税收收入543.16亿元,同比增长17.0%,其中工业税收215.28亿元,同比增长20.3%。属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717.75亿元,预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79亿元,均保持全市第二。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633家,保持全市第一。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占全市1/10,超硅、移远两家企业获评全市首批创新型企业总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688.87亿元,总量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8%(如图2)。进出口总额2620亿元,位居全市第二。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持续发力。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21项政府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新增就业岗位26074个,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435元,同比增长7.5%左右。养老金、医保、低保、最低工资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稳步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保持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图1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实现新提升
图2 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主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聚焦科创生态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要引擎作用更加强劲
1.区域协同联动不断加强。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在松江举行,九城市共同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宣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成果亮相首届香港国际创科展、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第二届中瑞地方可持续发展论坛,全方位展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卓越科创生态。举办清华大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程博士论坛、g60质量标准大会、g60跨境电商发展大会、g60人才峰会等品牌活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池州科创中心启用,累计成立协同创新中心18个、产业联盟16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13个。发布2022年度“科创中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青年创业榜单u30和星耀g60创业人才榜单。制定实施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和人才引领创新高地建设实施方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全国贡献度、长三角支撑度不断增强。
2.要素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九城市连续6年组团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联合举办g60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举办g60数字经济赋能先进制造高质量发展大会等要素对接活动,第五届g60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建立g60“一网通办”工作联系会商机制,启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中老班列—g60号”国际货运班列首发,中阿g60合作发展促进中心、上合示范区g60创新协同中心揭牌成立。
3.金融服务质效全面提升。打造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债权、股权、基金、上市等多元联动的金融服务生态。长三角g60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入选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创新案例,已建立涵盖600家企业的拟投项目库。九城市累计发行科创债129单、发行金额780.4亿元,绿色债168单、发行金额904.15亿元。g60金融服务联盟成员单位拓展到500多家,涵盖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头部机构,常态化开展“金融赋能·铸就品牌”产融对接活动。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位居全市第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位居全市第三,科技贷款授信总额位居全市第二。精准服务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全区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4家,新增上市企业4家,上市过审企业4家,进入上市程序企业28家,上市企业总数位居全市第三。
(二)聚焦科技和产业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韧性充分彰显
1.集聚增强战略科技新力量。打造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等一流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超硅研究院、石墨烯新材料中心等创新平台加速建设,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8家,总量达97家,位居全市前列。33个项目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规模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等2个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嵌合体猴、大硅片等12项原创成果亮相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立项99项,排名全市第二。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总数均位居全市第三。聚焦空间信息、智能算力、商用密码等科技前沿,g60星链加速组网,格思航天量产卫星数字工厂首星下线并具备300颗/年生产能力,建设腾讯g60智算中心、上海市智能算力平台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g60商密基地加速集聚国家级商用密码检测中心等平台资源。
2.打造产业集群引领新动能。制造业创新发展态势稳固,上海陕煤研究院、移远通信全球总部、京东华东供应链总部等70个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云赛智联、奥星等80个项目竣工投产。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梯队不断扩大,总数达1219家,保持全市第二(如图3)。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协同并进,成立中国电信工业产业研究院长三角院,国家级智能工厂和优秀场景获评企业数总和全市第一,国家级优秀场景入选数位居全市第一。新认定市级以上技术中心7家,新认定昌强等3个“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项目。推动“工业上楼”,推进35个优质“智造空间”项目,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80项,涉及土地400亩。服务业活力持续激发,松江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建设成果通过国家验收。国家级、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数均位列全市第一。全区累计聚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家、外资研发中心63家,柠萌影视等3家企业入选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华松物流等8家企业获评2023年度上海市国际贸易分拨中心示范企业。加快印象城二期项目建设,合生新天地、飞航广场等加快二次改造提升。区属国资国企总体运行平稳。
图3 各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3.优化发展环境培育新主体。出台松江区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0.92亿元。创新企业分期缴款承诺机制成为全市唯一获评国家信用承诺优秀案例,“轻微免罚清单 不予实施强措清单 不予立案清单 不予现场检查清单”的“四清单”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获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案例,在全市首批次推行营商环境“体验官”机制。打造“区人才服务中心—街镇园区人才服务站—重点企业人才服务点”三级人才服务体系,将3000家重点扶持企业、20258名优秀人才纳入服务系统。通过归集一批公共租赁房、转化一批非居住房屋、新建一批r4地块租赁房社区,筹措2万套高品质人才公寓和3.9万套租赁房源。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引进落户7979人,同比增长15%。审批通过各类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477人次,其中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占99.75%。
表2 “三朵云”赋能科技创新发展
(三)聚焦新城发力和乡村振兴,城乡均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
1.多措并举完善新城功能。“五个新城”建设现场推进会、全市重大功能性事项导入新城发布活动在松江举办,松江新城6个重大功能性事项纳入市级第二批向新城导入功能事项清单,企业总部、研发创新、要素平台、公共服务等功能持续向新城集聚。累计获批新城土地出让收入支持政策资金9.45亿元。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在松江新城举办。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持续推进,新城绿环先行启动段开工建设,打造彩林门户、通波望峰、五龙秀春等特色景观段。推进油墩港航道整治工程,打造油墩河谷高品质滨水空间。上海科技影都示范样板区华阳湖片区核心滨水工程、综合管廊二期工程完工。“中建·幸孚 ”公寓入选全市首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五龙湖公园作为松江新城重点样本展区成功举办2023年城市空间艺术季。新城范围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按照二星级以上标准建设。
2.“四网融合”织密交通体系。沪苏湖铁路正式铺轨,松江枢纽站承轨层结构完工,北广场和服务中心同步配套施工,玉阳大道等配套道路全面推进,松江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规划方案框架形成。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工程沪松公路站、科创云廊站、洞泾站开工建设,刘五公路站正式交地,站点周边一体化开发研究同步开展。沪松公路快速化项目全线启动动迁腾地。g60莘砖公路匝道开工建设,s32玉树路立交、区区对接道路胡曹路—兴北路等正式立项。南永丰公交停保场、轨道交通9号线九亭站、佘山站公交枢纽、铁东生活片区公交枢纽完成建设,新增社会公共停车位8824个、错峰共享泊位266个,完成3405个公共充电桩建设。
表3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3.城市更新激活空间潜能。全面启动城市更新工作,深化落实“两旧一村”政策,开启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石湖荡塔汇、洞泾沪松公路地块等项目启动建设。完成建设用地减量化验收194公顷,完成全市首单水权交易。完成8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提前1年完成易积水小区改造三年行动任务,在全市率先完成87公里市政排水管网维修任务。新建绿地82.69公顷、绿道15.37公里、立体绿化1.83公顷,新建8个开放休闲林地,森林覆盖率达19.28%。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累计完成达标区域面积26.47平方公里。
4.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获评首批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在松江召开,乡村振兴综合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成效显著,绿色食品认证率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地产农产品品牌发展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市第一。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推进农用地管理“一张图”、经营主体管理“一个库”、数字农业“一张网”建设。佘山天马体育小镇获评市级特色小镇,全区涉农招商引资考核位列全市第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示范村建设,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示范村数量占比位列全市第二。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1067户、安置1163户。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泖港镇腰泾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立区级农村集体经济平台公司,提升集体资源要素统筹能级。
表4 乡村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聚焦民生关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1.人文松江荟萃文化精品。持续打响“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府、影视之都”品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松江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职工综合活动中心等城市文化新地标高水平运营,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松江特展等重大活动。上海天文博物馆焕新开放,区图书馆新馆、江南曲圣纪念馆开馆,泗泾古镇开街运营。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科幻电影周”落地松江。原创大型交响乐“g60之光”成功上演,历史话剧“陆机”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新增云堡未来市等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间粮仓文创园等2家3a级旅游景区,上海欢乐谷、辰山植物园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第二批数字景区。石湖荡镇东夏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村获评首批上海市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松江花月夜,夜游广富林”文化旅游ip。
2.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坚决有力落实市级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松江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5.2%,落实338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的管控断面占比超九成,完成17321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7个水质国考、市考断面均达标,获评上海市水源地生态补偿考核优秀。松江污水厂四期、西部污水厂三期项目基本完工,开工建设4座初期雨水调蓄池。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率先在全市建成湿垃圾末端品质监控系统,天马固体废物处置工程项目基本完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业园入选首批市级零碳园区,编制《2016—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3.公共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新开工教育类项目15项,竣工开办学校8所。新引进上海实验学校松江新城分校、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松江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托育服务资源供给,托幼一体园占比达75.7%。新增4个区级社区教育社会学习点及10个体验基地。获评全市首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营造科普氛围,松江区科技馆、松江区“脑智科学2035”基地、玄风航空无人机基地成功入选2023年首批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健康松江建设深入推进,高标准完成国家卫生区复审,开工建设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建成并启用区牙防所、九里亭、泗泾、泗泾泗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中心医院正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对标三甲医院加快建设引领性区域医疗中心。织密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新建1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个社区长者食堂,完成206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新增10家“养老院 互联网医院”试点。提升居民生活便捷度,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完成全区18个街镇园区生活圈先行启动区蓝图规划。九里亭街道被纳入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单位试点创建,通波农贸市场入围上海市示范性智慧菜场名单,推出“潮动松江·出彩新城”四大主题消费季。新建和升级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22个、市民健身步道18条、市民运动球场5片。
表5 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持续提升
4.社会保障兜牢民生底线。聚焦援企稳岗,推动4094名本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7592人。累计发放各类就业扩岗补贴2419.70万元,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聚焦民生保障,主动发现、精准服务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健全,发放低保等各类补助金1.83亿元,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稳步调整老年农民土地退养补助金、城镇居民三类补贴等待遇。聚焦生活品质,区属动迁安置房开工5716套、竣工4030套,安置在外过渡动迁居民1718户。完成住宅修缮工程60.3万平方米,惠及居民6841户,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签约50台、完工35台。持续做好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退役军人、拥军优属、民族、宗教、对口帮扶、外事、对台、侨务、慈善事业、红十字、档案、史志、气象等工作。
(五)聚焦发展与安全,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1.数字化赋能管理新模式。“一网通办”让办事更便利,网办办件率、全程网办办件率分别达到94%和90%,推出93项好办、快办和智能办服务。深入推进“两个免于提交”改革,实现1657个事项的5622项申请材料免于提交,共归集15个部门60类1.3万余张电子证照。“随申办”松江旗舰店共入驻24个部门、17个街镇(街镇旗舰店),新增接入88个事项(服务)。惠企利民政策在线“免申即享”,已兑现约42.8万人次、企业约9千户次。“一网统管”让城市运行更智慧,已接入视频1.3万个、物联感知设备2.5万个。“一网协同”一体化办公、公共数据上链等攻坚行动取得积极成果。推动城市空间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重点推进“松江智慧枢纽”“上海科技影都”“g60科创之眼”三大年度超级场景建设。新建5g基站507个,累计建设5558个,排名全市第三。189个住宅小区地下车库实现移动通信网络覆盖。
2.精细化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建成2个市级精细化示范区、15个市级“美丽街区”,实施42个城市微更新改造项目,提升16个桥下空间品质,提升户外照明、户外广告等城市景观品质。建设城市慢行空间3处,新建和改造公共空间休憩座椅453个。在全市首推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管理新规。泰晤士小镇入选住建部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优秀案例。泖港黄桥村、广富林西子湾居民区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成立校园法治联盟,实现全区92所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和法律顾问全覆盖。8家社区社会组织获评4a、5a级社会组织,幸福老人村、老人“掌上行”等案例入选上海市高质量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案例集。精简居村组织标牌标识,共摘除各类挂牌标识6025块。成立国防动员办公室,新增人防工程16万平方米。
3.科学化保障城市运行安全。12345市民服务热线、信访服务和人民建议征集等工作机制持续健全。平安松江建设有序推进,探索“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大型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经验被中央政法委推广。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完成国务院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可控,公共卫生、食品药品、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社会治安防控等工作深入推进。加强智慧应急工作,推进全国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试点建设,《松江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实践案例》被应急管理部确定为地方应急管理“良好实践”案例。
2023年,全区上下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压力仍然较大。市场预期和信心有待进一步提振,部分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消费和外贸的新发展动能还需加快培育,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还需进一步落实。二是科创策源能力还需加强。产业竞争力、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需要持续提升,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仍需疏通。三是新城建设还需加快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等方面还需加快完善,优质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需要结合人口分布进一步统筹布局,城市更新、动迁安置等领域攻坚任务依然繁重,重大项目建设仍需加紧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城市应急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污染防治、绿色发展需要持续发力。城乡统筹发展还需下更大力气。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工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重要指示10周年。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松江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鲜明主题,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和六届区委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服务上海“五个中心”战略重要使命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动力切换,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奋力推动“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我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设置18项,具体如下:
表6 2024年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作用,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1.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重大战略科技平台跟踪服务,推进临港实验室、陕煤研究院、超硅研究院、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等项目,加快推进g60商用密码产业基地、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通过市、区、校、企协同做强做大,加快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建设,出台张江高新区松江园“一园一方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平台,更大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0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搭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对接平台,加强科技成果捕捉、供需对接、中试孵化平台建设,培育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全面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对接融通。持续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2024年力争新增1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更高水平引才聚才计划,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构建“留学人员 ”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上海松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
2.加强高端制造赋能提效。把握产业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机遇,统筹优势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高端标志性产业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6 x”主导产业方向,实施强链升级、强基筑底、数字蝶变、绿色领跑、企业成长、空间拓展六大行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示范性、引领性智能工厂。加快建立服务型制造生态体系,大力引导总集成总承包、斗球官方版下载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业软件、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等业态发展。深入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g60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构建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智能工厂梯度体系。
3.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聚焦新一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围绕市场准入、国际贸易、促进市场竞争等10个方面,着力深化提升松江营商环境水平。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以“云监码”为载体的“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持续构建覆盖全区产融对接平台,不断探索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传统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创新基金引导、风险补偿模式,更好满足初创型企业、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融资需求,继续扩大知识产权融资规模,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局面。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升国有经济质量效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举措,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国有企业供应链、重要应用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支持企业“小升规”。加强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各类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
4.提升区域创新协同能级。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加快研究出台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跨区域联合攻关,做强“g60科创云”科技服务平台,深化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中科创星等平台合作,打造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共同体。设立g60产业赋能中心,依托“联盟 基地 园区 基金 平台”等跨区域合作载体,更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提高区域产业整体配套能力。加强跨区域司法协作和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开展2023“科创中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青年创业榜单u30和星耀g60创业人才榜单评选发布。
(二)加快培育壮大产业能级,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
1.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稳步推进“g60星链”组网,年内实现松江产卫星批量化发射入轨。发布加快松江区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健全完善产业生态,开展卫星互联网产业项目孵化培育和引进。建设规模化大型商用算力集群,加速形成大模型训练算力供给能力。聚焦重点发展行业,深化两业融合国家试点,重点支持增速快、能级强、行业新、链条密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挖掘一批增长潜能大、业态先进多元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培育一批集聚效应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高品质楼宇,不断提高楼宇经济发展能级。
2.加大力度扩投资促消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加快先进制造业扩投资、提产能、增效益,开工建设长三角g60科创之眼二期等70个重点产业项目,推动上海超硅半导体二期、正泰智电港三期等80个项目竣工投产。落实《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对区内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五大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着力提振汽车、电子消费等大宗消费,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高品质服务消费新热点。推动传统商圈更新迭代,加快合生新天地、飞航广场、新理想广场等存量商业二次开发。推进印象城二期、泗泾地铁站tod等新载体建设,办好“五五购物节”“松江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放大节庆经济效益。
3.加速提升产业链韧性质效。紧扣产业发展导向,加大招商安商稳商力度,吸引一批引领性强、示范性好的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盘活释放高品质产业空间,力争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1500亩,推动佘山高新科技园、小昆山工业区整体转型。推广产业综合用地等土地混合利用新模式,坚守工业属性推动“工业上楼”。抓好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低效产业用地清单,持续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推动开放型经济稳进提质,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计划,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家、外资研发中心8家,积极拓展研发、销售、金融等功能。加强优质存量外资项目服务,实现到位资金9亿美元。落实综保区高质量发展23条改革举措,更好发挥在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支持保税展示销售、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外贸新业态发展。推动稳外贸政策直达企业,支持重点企业抢订单、扩产能、增份额,积极开拓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三)着眼功能品质提升,推动新城建设再上新台阶
1.推动产城融合更具吸引力。以城市总规引领城市发展,完善新城建设推进机制、枢纽片区管理机制。加快高能级、高水平项目资源在松江新城落地,推动新城集聚企业总部、研发创新、要素平台、公共服务等功能。着力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完成60万平方米旧住房修缮,开工建设洞泾沪松公路、小昆山大港“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中山府城、永丰秀春湾、佘山陈坊等“城中村”改造项目,推动既有多层住宅规模化加装电梯提速。加大住房保障供应力度,区属动迁安置房开工2000套、竣工6000套,安置在外过渡动迁户1000户以上,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3000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搭建多元平台,完善社区商业设施配套,科学引导菜场、药店、早餐网点等业态发展,新建永丰、车墩大居等区域菜场。
2.推动交通先行更具辐射力。沪苏湖铁路建成通车,9台23线松江客运枢纽同步投入使用,松江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一期同步建设,打造全市唯一的高铁客货运“复式枢纽”。全力推进玉阳大道、人民南路等枢纽配套道路建成通车。加快轨交12号线西延伸、沪松公路快速化、叶新公路改建、嘉松公路南段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g15公路嘉金段改扩建、油墩港航道整治、油墩港航道枢纽等市级重大工程施工。持续优化静态交通、绿色慢行交通系统,增加停车设施有效供给。加快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加快松江智慧交通体系建立,推进公交电子站牌建设。
3.推动人文松江更具影响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举办长三角文化论坛、江南文房大会等高规格文化交流活动,深化“程十发年谱”等地域文明历史研究。厚植“上海之根”时代新内涵,加快泗泾下塘、仓城、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焕新。持续高质量运行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办好2024年上海朗诵艺术节。推进上海科技影都高质量发展,加快长三角国际影视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完善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功能和配套,开展“霞客游佘山”系列活动,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久久为功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进天马体育特色小镇、小昆山“二陆”文化小镇建设。
4.推动绿色发展更具驱动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编制美丽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雨污混接普查整治。完成洞泾港等4条骨干河道建设。完成松申污水厂改扩建,持续推进10座初期雨水调蓄池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消除积水工程和排水清管专项行动,完成5处易积水点位改造,积极推进毛竹港—小横潦泾等病险水闸改扩建工程。完成2024年度3个区级开放休闲林地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滨水空间。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建设,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四)持续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1.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启用华二附中松江实验学校、九川中学等8所学校,加快华二附中松江分校等学校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推动与更多优质教育品牌合作办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一流高中集群。持续扩大普惠性托育资源供给,新增12个公办托幼一体点位。开展企业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深入推进健康松江行动,开展卫生健康街镇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交大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启动洞泾、新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建成区公共卫生中心,高标准完成全国健康区复审。优化养老托幼服务,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协调,新增护理型床位100张,重度残疾人养护床位100张。
2.着力优化社会保障水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群体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应保尽保、全民参保。统筹做好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工作,做好长期护理保险工作。深入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工作机制,加大社会救助帮扶力度。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落实新一轮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拓展公共体育设施资源。进一步提升松江区的办赛能力和品质,筹备好松江区第七届运动会,承接好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相关赛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争创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继续做好工会、共青团、退役军人、拥军优属、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慈善事业、红十字、档案、史志、气象等工作。
3.着力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开展松江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研究制定新一轮统筹浦南浦北均衡发展的支持政策。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蔬菜产量,建成高标准农田5900亩。提高种源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建设粮食生产无人农场7000亩。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片区化联动发展,加强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长效管理。持续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确保在建项目按时保质交付。加强乡村风貌评估和村庄设计引导,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保障征地农民利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资源资产,持续做大集体资产增量、收益分配总量。持续完善农村综合帮扶机制,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工作,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五)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1.夯实数字化底座支撑。推进“一网通办”迭代升级,优化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体系。深化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继续新增一批、优化一批区级“一件事”,持续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围绕政策服务,推出更多区级政策精准告知等服务,打造政策服务包。围绕办事服务需求,新增更多证照到期提醒、“亮数”授权代办等服务。深入推行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持续夯实“好差评”和帮办制度。深化“一网统管”建设,强化数据动态更新和相互赋能,完善城市生命体征体系,打造一批实战高效的数字应用场景。拓展医疗、教育、文旅等领域智慧应用,深化数字化社区建设,让市民享受到更多便利。持续推进全区5g网络深度覆盖和新城5g精品网络,基本消除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盲区。
2.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启动新一轮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示范区建设,完成4个“美丽街区”建设。新增500吨/日湿垃圾处置能力,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优化社区治理基础配置,配强居民委员会工作力量,持续为基层赋权、增能、减负,不断强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高质量创建全国第三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持续提升行政执法公信力,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制度,落实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积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快打造现代公共法律服务新发展格局。
3.擦亮城市安全底色。坚持源头管控、预防为先,加强危险化学品、燃气、自建房、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深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2024行动,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动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销项管理,推进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走深走实,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留盲区。推进智慧应急建设,提前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形成预警快速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持续提高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推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新增人防工程12万平方米。完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验收。深化平安松江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扎实做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各位代表,奋进正当时,砥砺再扬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以更强烈的自觉、更务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高质量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和“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名词解释
1.“四个放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未来发展要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2.“四大功能”: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3.“五个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城市的总体定位,即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4.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反映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程度的重要指标。
5.“中老班列—g60号”:是松江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的第一列国际货运班列,以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为纽带双向发车,直通云南省磨憨、磨丁口岸。
6.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往往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等特点。
7.“工业上楼”:是指将传统的平面工厂转移到多层乃至高层楼宇中的一种新模式,一般容积率要达到3.0以上,工厂高度要大于24米,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重要举措。
8.“大思政课”:是指强调结合理论与实践,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并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9.“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指在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配备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就业创业等多元功能,形成职住平衡的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社区。
10.“三所联动”:是指充分发挥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作用,形成协调联动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制。
11.“小升规”:是指鼓励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12.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是指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
13.tod: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
14.“两旧一村”改造:是指旧区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
15.“无废城市”:是指通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16.“四好”农村路: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提出要将农村公路建好、护好、管好、运营好,消除限制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更好地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17.“枫桥经验”:是指20世纪60年代初,诸暨县(现)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18.“浦江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是改善干群关系、加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附表1
2023年实事项目完成情况
附表2
2024年实事项目计划表
附表3
松江区2024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