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上海市松江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主任会议通过)
一、总体评价
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石,也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坚持“体育为民、体育惠民”,在完善场馆设施、举办赛事活动、推广科学健身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人参与运动、全民参与体育蔚然成风。一是群众体育设施加快完善。制定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体育健身设施“六百”工程,加快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目前,全区共有体育场地面积584.877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6㎡。二是群众体育赛事精彩纷呈。深化三级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上海佘山半程马拉松、端午龙舟赛等特色品牌赛事,精心打造“松江争来赛”全民健身赛事名片。2023年,全区承接国家级赛事2场、市级赛事21场,组队参与国家级赛事活动4场、市级赛事30余场,开展区级及以下赛事270余场,参与人次达43万。三是公共体育服务提质增效。目前,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48%,提前完成“十四五”指标。持续完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体系,2023年开展市级社区配送569场次、区级配送246场次,服务上万人次。加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常态化开展体质监测服务,2023年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99.67%。四是社会体育组织不断健全。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推动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建设,提高规范运行能力。目前,全区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970人,体育社会组织总数71家,登记健身团队3848家。
二、工作建议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当前我区群众体育运动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部门站位不高,认为群众体育只花钱没有收益,或认为群众性体育运动是松散型工作,组织难、成效低,体现不出成绩,没有从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高度去理解和把握群众体育工作,对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不够关心,依法履职意识不强。二是场地设施设备供给依然不足。经过多年建设,我区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有了长足进步,但对照标准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体育健身设施仍然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优、管理不善等问题,可及性、便利性和档次水平都不高,无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体育健身活动形式不够丰富。具有松江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不多,以赛事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健身活动做的依然不够;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还不充分、作用发挥还不足,群众自主开展的健身活动还不够丰富;社区体育工作者能力还有所欠缺,对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健身活动的支持帮扶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会议建议:
(一)提高站位、依法履职,切实形成群众体育工作合力。2023年11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条例》是我市体育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基础性的地方性法规,对落实全面健身战略、完善各类体育设施、大力发展体育赛事、加强保障措施等作出规定,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条例》,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增强工作合力、切实依法履职,更好地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我区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要持续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体育聚人气、助发展作用,组织好体育消费节系列活动,促进体育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着力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新产品,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二)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补齐群众体育服务供给短板。要围绕“打造全民健身活力之城,建设体育强区”的目标,在充分考虑现有存量体育健身设施的情况下,按《松江区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确定的计划任务,不折不扣地有序开展体育设施建设,确保实现到2025年新增体育场地总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新(改)建体育健身设施项目超过10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的目标任务。要加强资源统筹,摸清全区各类体育设施数量,支持和推动大学城、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着力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要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完善涵盖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指导、体育信息数字检测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网络体育健身服务,积极推动群众体育服务智能化。
(三)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以精品赛事带动群众体育活动开展。要以“松江争来赛”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创建为抓手,结合松江实际,注重赛事品牌的培育,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和价值,大力发展足球、路跑、定向、登高、龙舟、赛车、自行车、棋牌和科技体育项目,带动开展全民健身大会、社区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参赛需求。要落实全龄友好理念,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办等社会团体的组织引领作用,推动职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积极参与健身,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健身设施,举办适宜的体育活动,积极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
(四)创新机制、加强监管,努力提高群众体育服务水平。要深入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促进我区群众体育运动的规范性文件,着力健全多部门联动的服务保障体系。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更好地发挥其在加强专业指导、服务社区体育方面的作用。要注重发挥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加强指导服务,支持和推动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要开展面向市民的健身常识培训,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易于推广的居家健身方法,提高市民科学健身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社区体育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能力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增强健身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要进一步完善健身设施维修管理、更新优化等机制,畅通反映渠道,实现体育设施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