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是监督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能。为切实做好“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监督工作,根据市人大工作要求和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松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监督调研,为今年11月份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十四五”年中期评估报告提供参考。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人大常委会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监督工作情况
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监督工作,将中期评估监督工作作为今年常委会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提前谋划、围绕重点、全程监督。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监督工作
1. 成立“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监督调研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委会主任担任,分管副主任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各委、室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在常委会的领导下,具体领导、统筹协调监督工作的重大事项。建立监督工作推进机制,由财经委牵头,协调人大各专委会、工作委员会的监督调研,加强与对口政府部门的沟通衔接,开展与市人大相关委员会的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落实中期评估监督各方面具体工作。
2. 召开中期评估监督工作启动会。在今年4月6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十四五”中期评估监督启动会后,区人大常委会按照会议有关精神和要求召开了区层面的监督工作启动会,听取区政府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有关情况,部署区人大常委会开展“十四五”中期评估监督相关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中期评估监督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要求。
3. 制定务实有效的中期评估监督工作方案。结合松江发展实际,确定评估监督范围、评估方法,研究专项评估监督调研重点,明确评估监督责任分工、进度安排和工作要求。
(二)聚焦重点专项,深入开展监督调研
1. 围绕重点选题开展专项监督调研。区人大各相关委员会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紧扣中央、市委和区委的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围绕财政经济发展、法治政府建设、教育发展、农业发展等7方面重点监督事项,通力协作,深入开展专项调研。
2. 开展中期评估专项监督调研成果交流。各相关委员会围绕专题监督调研成果进行汇报交流,汇总形成重点监督事项调研报告。并针对对口联系部门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监督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后续调研评估成果运用等方面开展沟通讨论。
3. 召开监督调研会议。及时通报区政府“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的中期评估进展情况,总结中期评估监督工作阶段推进情况,确定下阶段中期评估监督工作的重点和步骤。同时围绕监督落实情况、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情况、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交流。
(三)坚持全面客观,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1. 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在8月下旬召开的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组织区人大代表书面审议“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推进情况,充分听取代表对“十四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并汇总专题函告区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会同区发改委编制发放和收回松江区“十四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样本350份,了解人大代表对本区“十四五”规划中期实施评价及后半程的愿望与期待。充分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代表专题调研、下社区活动和“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监督结合起来。
2. 积极参与各项培训和调研。区人大财经委积极参加市人大财经委举办的中评监督工作培训会,把握工作要求,寻求工作指导。并与区发改委建立日常信息互通机制,全程参与和监督指导中期评估工作,先后参加16场“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专题座谈会,了解“十四五”各专项规划中期评估进展情况,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3. 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区人大财经委先后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审议区政府中期评估推进情况报告,充分听取区人大各专委会、常委会各委、室意见建议。结合调研报告征求意见,充分发挥委员会组成人员及常委会各委室的专业力量,切实提高调研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区政府“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推进情况
(一)对区政府开展中期评估的基本评价
1. 区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将中期评估列入全年重点工作,周密部署、认真开展,明确由区发改委牵头并实施,相关部门和各街镇(园区)分工配合、具体落实。按照市“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进度安排,于4月正式启动“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制定了中期评估工作方案,明确评估范围和重点、评估方法、责任分工、进度安排和工作要求。召开中期评估专题部署会,对涉及中期评估的71家单位进行动员部署和方案解读。与全市开展的大兴调查研究部署相结合,深入区内企业、园区等开展专题调研,举行多方参与的中期评估专题调研座谈会。坚持开门评估,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群众对本区“十四五”规划中期实施的感受、需求和呼声。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了解社会各界对中期评估工作的意见建议。定期向区人大报送中期评估工作进展情况,邀请区人大财经委共同参与调研座谈,对评估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2. 评估报告能够客观反映中期实施情况。目前“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和40个专项规划中期评估报告都已形成正式稿。从内容上看,评估报告能够围绕“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高质量建设,聚焦长三g60科创走廊、松江新城等重点,紧扣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评估,实事求是地总结和反映了本区“十四五”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报告重点突出,分析问题客观,提出对策明确。总体来看,区政府“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组织有力有效,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
“十四五”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复杂局面,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人民至上,全力推进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主导的“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高质量建设。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松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落实。
1. 规划指标完成基本符合预期。根据目前评估,“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1项主要指标,从指标完成数量看,13项预期性指标中,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社会研发经费支出(r&d)占比等8项指标符合预期或好于预期,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等5项指标受到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低于预期,没有达到中期进度要求;8项约束性指标中,旧街坊改造面积、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等7项指标符合预期或好于预期,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这项指标没有达到中期进度要求。从指标类型上看,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完成情况不甚理想;反映科技创新、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的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这5项指标,完成“十四五”目标压力较大,需给予更多关注。
2. 各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从目前评估情况看,“十四五”规划实施两年半来,重点任务推进有序。聚焦“科创之城”建设,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加速构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快“三先走廊”和国家重要创新策源地建设,区域科创活跃程度大幅提升,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增长迅速,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高。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进,g60科创之眼一期等“6 x”战新产业领域一批重大项目开工竣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厚植“人文之城”底蕴,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上海科技影都高标准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文化宫、云间剧场等一批特色公共文化场馆,高品质运营人文松江活动中心,松江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持续加强全域旅游发展,努力打造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休闲度假高品质文旅产品,积极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各类特色旅游。全面实施体育健身设施“六百”工程,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体系不断完善。围绕“生态之城”建设目标,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化。持续推进第八轮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水、气、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34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9.2%。落实节能降碳目标,能耗强度和总量、碳排放强度得到合理控制,碳达峰碳中和积极稳妥推进。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区内处置。
3. 城乡协同发展稳步推进。对标长三角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战略定位,新城“一廊一轴两核三片”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松江枢纽”、轨交12号线西延伸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新城绿环规划建设启动,城市有机更新力度加大,城市数字化转型全力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全覆盖,完成松江新城单元规划编制。优化新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入华二松江分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有序推进市一医院南部院区二期等卫生重大项目建设,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稳固,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城市运行安全有序。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先后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荣誉称号。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加快浦南四镇天然气接装入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累计完成签约户数连续三年位于全市前列,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品质进一步优化。
三、“十四五”规划实施需进一步关注的瓶颈问题
在“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要对松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予以足够重视和关注。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
1. 经济持续发展基础尚不稳固。目前,国内外发展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投资(房地产投资、工业投资)增速回落压力较大,消费受疫情、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等影响难以大幅回升,部分企业产能转移使得产值增长和外贸出口面临严峻压力,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全区经济增速放缓。2021-2022年两年平均增长仅0.96%(低于全市3.87%的平均水平),较6.5%的规划目标存在不小差距,且恢复增长态势还有待观察。产业对经济增长支撑有待增强,重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还不明显,与周边区域主导产业有较大雷同。头部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引领带动效应和贡献效应尚未得到全面释放,新引进项目企业还不能完全弥补个别企业订单外移或原有企业亏损而减少的区域贡献,新兴主导产业培育壮大还不够,存量产业资源盘活仍需加力。
2. 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加剧。一方面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导致财力增长面临不确定性。同时本区财政收入中房地产相关税收和非税收入比例较高,限制了财政收入未来增长空间,财政可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另一方面,社会民生领域刚性支出需求继续增长,城市发展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高品质功能性资源引进亟需大量财力支持,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将不断接受严峻考验。另外松江国有企业资产运营绩效还未充分显现,国有企业对区本级财政贡献度还有待提升。
3. 科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领机制亟待强化。松江把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重大机遇,“三先走廊”建设取得新成效,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位列全市第二,总量占全市近1/8,2022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6.79%左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但是科技创新驱动力仍需进一步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新兴技术投产应用还需要加快推进,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的科技创新孵化模式需要积极探索,潜在的高质量发展动能转化为现实成果、科创优势变现为产业效益、科创企业数量集聚提升为区域产业发展质量还有待时日。
4.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格。产业用地资源供给瓶颈逐步显现,土地减量化压力持续存在,年均增量空间有限。传统制造业企业仍占有一定量的土地、厂房等资源,部分存量土地盘活再利用周期长、资金压力大,利用效能仍有待提高。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任务比较艰巨,目前城市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呈上升趋势,2021年我区单位增加值能耗增长1.9%,2022年下降1.5%。作为约束性指标,全区能耗下降完成情况离“十四五”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松江环境容量有限,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很大,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仍然存在,污染防治成效仍需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修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城乡区域协调均衡融合发展有待突破
1. 区域发展不平衡还客观存在。由于发展阶段、区位优势、环保要求等不同因素影响,目前松江浦南与浦北、东北片区与西部片区、新城范围不同区域、镇与镇、建制镇与撤制镇、以及镇与村甚至村与村之间在经济发展、区域面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需要在“十四五”后半程继续予以关注。
2. 城市品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加快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对松江新城发展提出了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但城市在产城融合、形态品质、功能区之间联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文明程度、高层次人才比重等对标一流还有一定的差距,区域生态绿地功能和城市生态宜居整体特色尚未充分彰显。松江区人口规模在全市各郊区中位于最前列,但高等级设施数量上则处于全市各区中下游,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的布局引进仍需优化。
3.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还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关键期,但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规划建设等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战略的一系列具体措施需要尽快出台。在现代农业、乡村生态特色产业以及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还需持续发力,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如何紧密结合还需进一步研究规划。农村集中居住工作推进力度有待加大,农民新建翻建住房的合理诉求尚未得到实现,农村危旧房改造需要继续推进。
(三)社会民生还存在短板弱项
1. 社会民生保障继续改善需要更多投入。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新经济业态下产生的新就业形态群体既对公共就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压力较大。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调整幅度与经济增长不匹配,以致城乡居保政策吸引力不强,居民参保扩覆工作有待进一步精细化。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各类养老需求和供给不匹配日益突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存在街镇分布不平衡,社会为老服务机构管理还有待规范。动迁安置房建设推进缓慢,安置房供应跟不上大规模的动迁需求,房源缺口严重,部分镇在外过渡的问题没有缓解。2013年-2019年旧改项目超过1300套就近安置房源建设地块未确定,同样有超过1300套异地安置房源已拿地未开工。
2. 公共服务供给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市民关注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宗教场所等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与市民高品质生活追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全区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全科医师数,均低于全市水平。交通、环卫、市容环境等服务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市民期望意愿。街区绿化、菜场、公厕等配套还需因地制宜拾漏补缺。社区服务中心、居(村)委会规范化建设还需不断推进。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3.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需要高度重视。经济增速放缓和不同程度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随着社会意识、社会诉求日趋多元,发展过程中各种制度性矛盾和冲突会凸显,以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还悬而未解,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加大。城市快速更新发展对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精细化要求与现行制度设计和物业管理模式存在矛盾,各种违章搭建、占用公共绿地和水体等现象未得到根本遏制和处理。
四、对继续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
综合分析“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和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十四五”后半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可能变化,对继续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凸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优势和功能
1. 进一步坚定松江发展的信心。要准确把握当前松江发展的阶段、形势和要求,认真研判分析当前发展趋势走势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视存在的差距和困难,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统一全区上下思想认识,增强发展的信心、能力和动力,努力营造有利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 主动对接和认真落实好国家、市战略。要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服务上海发展大局,加快推动国家部委、市级部门出台支持g60科创走廊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积极争取更多制度创新、关键要素、高端资源在松江落地、试点、推广、集聚,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松江实际对接制定配套举措,以更好体现和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
3. 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要着眼于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探索构建全链条科研服务体系,加速高能级创新主体和平台集聚、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着力构建和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提升策源地松江高质量发展能级。要依托松江大学城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着眼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努力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对接融通。
4. 着力推进区域科创与产业联动协同发展。要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区位优势和松江策源地协调联动作用,积极推动产业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和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探索实践g60九城市研发创新、产业对接、利益分配、公共服务等跨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发展空间,推动九城市错位发展,提高九城市产业整体配套能力,优化行业水平分工和产品垂直分工,展现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集聚辐射能力。
5. 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努力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科创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对创新创造的包容度。要持续强化精准制度创新和有效制度供给,努力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提升市场规则的清晰度。要牵头推进g60九城市探索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事项联通机制,推广形成覆盖九城市的服务网络体系,加快政务服务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高行政服务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行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提升企业主体的满意度。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管理等环节制度创新,推进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交易和执法协作。深化落实国家金融支持政策,强化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
6. 继续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要注重统筹谋划,协同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公共财政管理、国资国企、社会治理、政府建设等领域各项改革创新,加强以往城市建设、国企改革等方面历史遗留问题的研究解决,提高区域发展的活力与动力。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认真研究制定推动稳外贸支持措施,支持区内企业稳住产品订单和拓展多元市场。推进综保区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支持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贸易新业态发展。
(二)重视质量效益,进一步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后劲和动力
1. 全力稳住经济增长。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引税,统筹全区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充分调动街镇园区的积极性,完善招商绩效评价和政策激励,强调系统招商和实效招商,努力推动更多实体型产业项目、优质服务业项目的有效引进和落地。要增强重大项目牵引带动关键作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继续推进g60科创之眼等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要强化存量企业服务,鼓励支持企业增容扩产、提质增效。要有效落实国家新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助力民营经济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振消费需求、激发消费潜力。积极落实房地产“新政”,保持房地产投资稳定性,努力推进我区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2. 深化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要依托松江现有先进制造业高地优势和“6 x”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优势,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大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规上企业培育力度,做大做强以头部企业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要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绿色技术与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动态掌握前沿科技发展态势并准确把握产业创新发展的规律,积极关注、谋划布局和着力引进新一轮科技、信息、数据和能源革命可能孕育的新经济、新产业,争取获得产业先发优势和技术、标准、品牌、服务领先优势。要加强全区人文、产业、乡村、生态与旅游等融合,高质量推进以人文松江为特质的全域旅游发展。
3. 着力提高产业地块投入产出效率。要深化“一廊九区”产业功能布局,强化协同效应和错位发展,推动形成特色鲜明、有集聚效应和引领作用的产业功能板块。要在提升经济密度上作文章,在提高亩均产出上下功夫,强化政策引导、配套要素支持和数据信息共享运用,鼓励扶持优质产业园区提升税收产出,倒逼低效产业区块结构调整,形成更高效率和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提升全区产业用地绩效。要加强对区域内部分商业载体(商业街区、商圈、商业综合体以及商务楼宇、商铺)经营状况、空置情况的调研,研究促进实体商业繁荣发展的政策举措,提高商业载体的落税率。
4. 进一步优化完善区域产业政策。要结合全区产业规划布局和产业现状,从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梳理完善促进企业发展、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研发创新等各条线政策,更加注重政策的精准性和举措的实效性,增强政策协同效应。要加强对使用松江土地资源新引进项目的准入审核、协议签订、履约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促进项目按时竣工和如期投产达效。继续争取政策支持,保障存量高成长性企业和产业区块外优势项目用地需求,做好战略留白区项目区级审核认定工作,争取解锁更多留白区域导入优质产业项目。
5. 加强企业精准服务。要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区级产业部门和街镇园区协同联动,依据企业规模、经营业绩、税收贡献、技术程度、发展前景等方面标准,探索企业分级分类服务扶持和激励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的精准服务。要扎实开展企业走访,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相关土地、规划、融资等方面实际困难,全力帮助企业争订单、拓市场。全面落实国家各项降税降费政策,加强各项惠企政策宣介和落地跟踪,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企业预期,增强企业获得感。关注重点税源企业和税收波动较大企业发展,适时开展区内企业占用资源、享受政策与税基不相匹配情况的调研梳理,推动资源、政策更有效利用和企业更好发展。
(三)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彰显松江新城发展形象与魅力
1. 加快推进松江新城高质量规划建设。要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规划前瞻考虑,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充分考虑产业、文化、交通、水域、绿化等要素,加快重点项目和周边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新城规划确定的松江枢纽示范样板区、上海科技影都、仓城历史风貌区等具有集聚度、显示度重点区域建设,进一步展现松江新城发展格局、形象和特色。加快松江枢纽各项建设工作,凸显以“松江枢纽”为战略支撑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功能。积极争取上级各方面支持,全面推动轨交12号线西延伸、沪松快速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前瞻性关注沿线区域城市设计和产业发展,探索新增轨道交通线路向松江枢纽延伸的可能性。加快导入要素平台、企业总部、研发创新、公共服务等重大功能性事项,进一步放大松江新城影响力、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2. 不断增强松江城市软实力。要深挖“上海之根”底蕴,强化对松江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升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品质,推进博物馆新馆等文化设施建设,优化释放九科绿洲、广富林遗址等公共空间功能,进一步促进文明城区创建提质增效,充分展现“人文松江”的城市魅力。要统筹考虑城市发展与人口变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坚持产城融合、站城融合,优化城市风貌,完善有轨电车等公交体系运营,深入推动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生活的便捷,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高品质发展空间。
3. 努力提升松江新城生态品质。要加强对新城绿环、黄浦江中上游段、滨水空间等重要蓝绿生态空间的研究开发,促进生态资源与城市互动。强化节能目标的约束性作用,加速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建筑、新基建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排效率,积极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继续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以及垃圾分类处置,加强对园林绿化、市容环卫、河道整治等项目的维护管理,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监控和智慧管理能力,努力开辟生态松江绿色发展新境界。
4.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参与本市新一轮高标准设施农业建设,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农业向绿色化、科技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高水平建设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坚持向规划要品质,充分挖掘乡村文化、风貌、生态、自然肌理等要素,进一步推动乡村布局的优化和产业项目建设落地,全面提升乡村地区空间品质。继续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持续壮大和规范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结合区域实际,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实施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研究满足农民新建翻建住宅合理需求的相关政策办法,有序实施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继续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健全精细化管理机制。加大叶新公路改建等工程项目推进力度。针对农村地区在人才引留、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相关政策举措,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5. 全力维护城市运行安全。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努力建设智慧、韧性、安全城市。深入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结合“一网统管”建设,充分体现城市智慧智能和互联互通。要守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重大活动、重点时段以及极端天气等监测预警,及时部署针对性防控措施,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和突发事故。深化平安松江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城市安全和有效运维。
(四)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社会民生服务保障水平和品质
1. 优先保障民生。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领域财力投入,加强对各类民生资金使用、民生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兑现规划中的民生指标承诺。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技能提升和创业扶持力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注意在产业发展、城市扩容和乡村振兴中紧盯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和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要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保政策普及度,积极做好本区各项社会保障待遇调整和发放工作,扩围增效兜牢社会保障民生底线。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照护体系,增加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加快发展。要更多关注低收入人口和困难群体,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内涵,进一步织密打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2. 积极推动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变化,持续推进全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和合理扩容,构筑好环大学城基础教育新高地,全面深化与知名院校和三级医院合作,加强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松江人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配套。结合松江新城建设,注重体育与文化、产业等方面融合,推动公共体育设施高质量规划建设和扩容提质,着力引进优质体育文化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宗教场所,更好满足信教群众需求。
3. 努力服务百姓安居宜居。坚持“人民城市”实践理念,通盘考虑社会需求和财力状况,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深化落实“两旧一村”政策,持续推进老旧住房改造,抓实“城中村”改造项目拔点攻坚,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要科学编制中长期区属动迁安置房建设规划,明确安置计划,加强部门和属地街镇联动,保障土地供给,推动全区在外过渡动迁居民安置问题早日解决。积极争取市级财力支持,完善大型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管理。持续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加强违章搭建、占用公共绿地和水体等整治处理。
4.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居委会建设和业委会规范化运作,创新物业服务实效测评,推动形成良性互动、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格局。加强社区各类社会服务保障功能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实体化和居村级服务站的功能提升,积极探索养老、医疗、儿童、教育等社区生活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关注顺应百姓期盼,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合理增加或拓展就餐、文体、娱乐等各类社区服务。要在城市治理、社区服务等方面认真听取居民建议,回应市民呼声,并积极探索用社会方法处理好社会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力度,不断提高解决应对突发事件和舆情处理能力。
(五)加强评估成果运用,进一步推动五年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方位完成
1. 进一步突出规划的引领性。要以此次中期评估为契机,再次强调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规划刚性约束功能。要科学总结规划前半段的实施成果,正视中期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所在,巩固提升已经达到进度的任务目标,集中突破攻坚尚有距离的指标和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快加以解决,确保规划全面实施。
2. 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的总体指导和综合调控作用。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要求,注重五年规划与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的有机衔接和相互融通,不断完善有关指标和任务,进一步丰富规划内涵,提升规划科学性,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系统性、整体性推进。
3. 加强中期评估成果运用。要认真总结好“十四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充分运用好开展中期评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在更高起点上改进推动各项工作,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十四五”既定的目标任务,并为谋划好下一个五年规划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