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由
丰厚的人文资源禀赋和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松江的根脉。上海寻根,绕不开松江;松江问根,更离不开府城。回溯松江历史,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文化上,城市的中心从未离开过府城。府城名胜古迹荟萃,有上海地区存世最早的地面古建筑——唐代陀罗尼经幢,还有宋代兴圣教寺塔(方塔)、元代谯楼(云间第一楼)、明代砖雕照壁、清代天妃宫等,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松江府城汇集了松江1250多年地区发展的历史痕迹,是上海城市文明发祥地,是历史文化的云间“聚宝盆”。进一步擦亮“松江府城”名片、加快府城保护性开发,对延承历史文明具有深远意义,更是不断提升现代城市软实力,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应有之义。
二、案据
回顾千年的历史,松江府城历经沧桑巨变,随着时代的更迭和城市的发展,府城显现出空间高度压缩、功能布局不合理、可开发资源日益紧张,人口密度加大和老龄化趋势不断凸显等现象,“老人、老房、老城”的发展窘境日益加剧。而由于规划调整、动拆迁等存在种种困难,府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成片城市更新等一系列问题迟迟难以破题。2021年8月《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颁布,“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数字赋能、绿色低碳,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成为府城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遵循。文件中很多政策亮点也成为破解府城保护性开发的“金钥匙”,例如:设置金融、标准、规划、审批等一系列的优化措施,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强调国有企业应带头承担重要更新区域开发,实施自主更新,积极向市场释放存量土地;试行统筹开展原成片出让区域等建成区的更新等等。2021年松江新府城保护性开发建设写进松江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成为松江新城发力的重要板块。中山街道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的发展导向,坚持从“规划、土地、产业、体制、机制、政策”,六个方面加强对府城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加快区域规划调整,持续推进小涨泾等地块的城中村改造计划,启动绿庭等环城路地块的动迁回购工作,积极盘活存量;全力推动云间粮仓、袜子新弄文创园的品牌打造;专门成立中山街道府城管委会,并由班子成员担任管委会主任,努力把府城打造成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示范样板和先行先试区。
在实际推动中,主要有以下困难:
(一)城市成片开发工作机制不畅通小涨泾地块目前是农民自建房,整体环境无序、管理薄弱,与隔岸相对的网红的云间粮仓文创园区,形成了强烈对比。但小涨泾、东果子弄等地块在管理上与车墩镇犬牙交错,土地开发主体不明确,城市品质提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北门环城路北侧沿线包括产权归属上海绿庭投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用地、交大昂立地块、产权归属上海新松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业用地等地块,环境脏乱,城市品质低。这些存量工业用地产权方均愿意由属地进行土地回购,促进整体成片式开发、盘活存量资产,但涉及规划调整,市城市更新成片开发政策落地等问题。
(二)区域老旧房屋改造工作推进不快中山街道府城地区依然有较多群众期待持续改善住房条件。如袜子弄45、73、75号等几处公房动迁迟迟未能落地;方西辖区西司弄7号、8号,中南路86弄13-16号、17-20号,中山东路309号,白云辖区中南路2号的军产危旧房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存有安全隐患。
(三)多处文物保护点存在安全隐患府城内多处文物保护点和建筑年代久远,由于历史原因,产权主体不明有的房屋属于军队所有,甚至由企业代管。多处文物建筑年久失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已处于危房状态,如沈氏宅、周氏宅。
三、方案
(一)区级统筹推进区域地块开发建设由区政府牵头,协调区级相关部门、国有开发公司和中山街道、车墩镇,对存有管辖争议的环境差、管理薄弱地区,如东门地区、小涨泾地区,通过土地联合开发建设、共同收益的方式,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社区居住条件,解决长期以来管理不到位的历史问题。
(二)加快老旧房屋改造、修缮或动迁加快推进中山街道府城风貌区老旧房屋的综合改造,对部分未实施旧改的房屋,能全部列入十四五规划中;对军产类文物保护点危房维修尽快形成修缮方案;对袜子弄45、73、75号等老旧房屋尽快实施动迁,由区政府统筹安排动迁安置房源,以此改善府城片区的老百姓居住环境。
(三)加快推进文物建筑的修缮区有关部门积极会同街道推进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特别是对军产类受损严重的文物保护点,如中山中路309号周氏宅、中南路2号沈氏宅,希望尽快推动落实建筑修缮事宜。
(四)尽快落实上海市城市更新政策和出台配套政策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尽快完善本区城市更新政策措施,深化制度供给,根据本区更新行动计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特别是对存量工业用地土地回购后进行城市更新的,希望能尽快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保障城市更新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