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98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率先提出了“产业区”的理论,其中企业之间相互作用、企业群与政府和社会的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产业集合模式。其中马歇尔提到了几点:1. 企业与当地社会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观,以此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2. 生产系统里有垂直的上下游企业群;3.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市场;4. 地方色彩浓重的金融系统。
这是一个闭环有自生型生态系统的产业集合区域。目前松江在g60科创走廊3.0版本发展越来越快,其基本理念就是在践行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逐步形成了有特色、有层次的数块产业集群区域,包括东部经济开发区、新桥镇工业区、临港松江科技城、西部经济开发区、佘山镇工业区、车墩镇工业区、泗泾工业区、洞泾工业区、中山街道工业集中区等等已经初具规模。这也是符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产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优化功能布局,使之成为结构高级化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的生产区。
传统工业区的典型案例与现状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北美“郊区化”现象,拉开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序幕,这是一种以居住用地低密度扩张而主导的“城市蔓延”。产业园区在国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公司群为基础,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形成高科技的聚集。典型案例: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
第二阶段:利用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活动带动地方和小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典型案例: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剑桥现象”。
第三阶段:以特定产业内容为特点,符合产业特性,而不是简单的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组织在一起。典型案例: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
失败案例: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和前苏联的西伯利亚科学城。
科学城建设的出发点是推动产业的发展,但实际上却没有做具体的研究,完全是在一片无人区上建造一座新城市,它们不以任何的方式与当地发生联系,成为了一座“远离人类社会的孤岛”。这一阶段的规划实践脱离了产业的发展规律,基本上是完全单纯的建设行为,即简单的将研究机构集中到一起。
回到中国,可以看出大多数产业园区,科技地产目前仍然对生活配套,软性服务建设较为欠缺。
再看松江区域,目前松江以租金或物业收入为主,生产型服务业收入为辅的第三代园区仅仅只有四家占比0.63%,而只能依靠租金和物业收入的一代园区有586家占到了93.02%,依靠租金或物业收入为主,代办服务收入为辅的二代园区40家占比6.35%。
这就是松江g60科创走廊目前发展的现状,生产型服务不够,服务缺失,主要在于缺少一个集合型的服务一体化平台。
政府应从对企业管理转向对企业服务
政府已经在规划先行上为生产区工业企业集群的发展设定好了特色方向和空间布局,接下来,政府对于区域内将来会产生巨额贡献的企业,除了监管和指导外,更多地应该提供服务,将企业从管理对象逐渐向服务对象转变,帮助企业在经营发展上取得更大的成功,从而回报政府和社会。
目前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困境和难点
目前整个区域生产服务都由政府主导操作提供服务,是有很大的困境和难点的,以下是政府直接参与服务生产区内企业的四大困境:
1. 政府从管理职能转向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意识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层面缺失;
2. 政府服务要“向前一步”,要有“靠前意识”,但管理区域大,服务对象众多,人手不够,往往只能关注到管辖区域内大型企业,重点企业;
3. 政府基层服务人员服务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因为并没有盈利指标,也暂时无法量化考核机制;
4. 政府块状管理里以安全第一,在有限的人力、资金、时间、精力里很难做服务突破和创新,对区域企业服务全覆盖和特点专诊力度不够。
根据以上困境现实情况描述:
1. 政府现有职能部门仅能对辖区内的企业和园区提供最基础的园区服务,如:基础物业类服务、申报服务以及简单的工商代办类服务。
2. 辖区仅有部分在品牌企业园区的企业才能享受到比较完善的创新类服务,大多数个体企业、中小型企业园区很难享受到全面的企业服务。
3. 品牌企业园区虽有比较完善的创新产业服务,但仅仅是面对园区内的企业,辖区内未被覆盖到的其他企业很难享受到。
依靠工业区内园区提供服务的困境和难点
政府以引进成熟的园区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但这一模式下也有一定的困境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配套不足,很多园区本身没有为相应服务提供空间的载体;
2. 服务盈利性不足,园区自营服务没有市场化的管理手段,自身盈利能力弱导致服务品质差;
3. 需求分散,因为辖区内园区和企业类型多样,分布分散,服务很难精准触达使用者;
4. 创新服务不丰富,针对企业个性化定制的创新服务内容不丰富,不能一次性满足企业所有需求;
5. 服务不精准,服务内容偏大众化,不能精准对焦企业现阶段的问题和需求;
6. 服务难落地,很多服务步骤复杂,需要企业自行申报,落地性差。
政府和园区困境和难点的成因
1. 前期规划问题,因前期规划缺失导致服务没有落地载体;
2. 产业结构问题,区域产业结构混乱,造成企业服务需求分散,服务升级意识不强且难度加大;
3. 管辖半径问题,辖区政府管理半径大、公务人员不足造成能难真正服务到所有企业;
4. 服务内容多样性问题,因企业需求的多样性造成了服务内容繁杂,但现有服务却十分单一很难对企业需求全覆盖;
5. 服务盈利模式问题,现有服务盈利模式不清晰,服务盈利困难,造成服务质量也很难提升。
政府开拓思路,以政府主导采购有能力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为区域企业服务
根据现状,情况描述,优劣势分析以及难点和困境的陈列,政府当前要做的是转变思路,从自发服务转变为采购服务,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利用社会化专业服务平台来帮助政府完成对辖区企业的服务和数据采集,以帮助辖区内大企业更稳发展,有潜力企业更快发展。
专业化服务平台,应该具有自身盈利能力,有明确的kpi考核指标,有专业的服务团队和资源合作方,形成开发共赢的平台,而不是独家自身服务,单一独立的服务都有局限性,平台化的服务就是包容和开阔的,覆盖面广,服务半径大,服务内容多,服务更精准,服务机构选择更多,对企业也有比价优势,不会因为没有选择而出现过度付费的误区。
更全面对企业提供服务,是对企业发展最大的帮助,地方也会从中获取收益
政府要帮助共同解决企业日常经营中面临的政策、市场、金融、法律等领域问题的综合性平台和斗球官方版下载的合作伙伴,能够一举解决政府与区域内企业关联稀疏的问题,从物理空间的买卖和租售,发展为发展与业务层面的通力协作。
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建立起产业与政府之间全生命周期的关系,要为产业的转移、落地、孵化、成长、发展、壮大、退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提供的服务实现产业链和圈层的通吃,实现产业和区域共同发展,让产业捆绑在工业区上,建立起一种极度紧密的黏性与良性生态链,形成独立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由此,我们才能实现工业区运营的价值。
好的生产区运营,包括产业规划、产业引导、产业孵化、产业承载、产业服务、产业金融、产业投资、产业运营、产业人才等环节,切实创造和提升产业价值和自身经营价值。把配套服务打造成企业的公共行政部,为企业提供行政审批、政策信息获取申报、餐饮、住宿、广告、人力、培训、组织建设等等,让企业专注于自身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其他非核心部门都可以让运营团队来完成,降低企业的成本,避免浪费不必要的精力。帮助企业打通政策申报渠道、拿到更低成本的资金、拓展核心客户市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兑现优惠政策落地解决区域内企业真正痛点的服务。
对于引进工业区的企业提供各个阶段需要的金融工具。政府本身可以成立产业基金对优质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增加企业与地方的黏度,也可以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推荐合适的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同样,地方拥有的优秀企业也增强了与外部基金的黏性。区可以通过担保公司、融资租赁、保险公司、供应链金融等其他金融工具,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对政府而言,通过对整体区域的改造提升,帮助区域政府的产业升级和园区及现有产业的营商环境的升级,从城镇更新、区域规划、项目拓展引进、工程管理及形象推广为区域大环境提供服务。
对企业而言,对地方现有园区及企业群提供基础服务和创新服务,以来提升现有企业归属感和业绩增长,提高财税缴纳额为内环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