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上海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68.05万,占总人口的37.4%。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7.92万,占28.8%;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81.64万,占5.4%。全市平均预期寿命已延长至84.11岁,独居老人数量超过30万,进一步凸显了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依据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时,即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此,上海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全市老年抚养系数持续攀升,2023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老人的比例已达72.3%,较上年增加2.0个百分点。这一趋势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巨大压力,社会资源分配与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亟需系统性政策调整和社会资源整合以应对严峻的养老形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上海确立了“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从总体上看,这一举措符合国情民意。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作为养老的两种基本方式,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鉴于机构养老受资源约束,难以无限增长,满足庞大的需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才能满足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养老情结,更易被各方接受。
在农村由于经济保障还不充分、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养老观念滞后等问题,使得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需完善和提升。社区支持的内涵亟待不断扩充、丰富和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性。面对深度老龄化压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体系,尤其是强化居家养老支持,已成为解决上海,特别是农村地区养老难题的紧迫任务。
从现状和实际看,居家养老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文化传统看,家庭养老深植于“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中,老年人倾向于在熟悉的家中安度晚年,家庭成员能给予老年人情感上的慰藉。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资源有限,居家养老能有效利用现有住房资源,减少大规模养老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减轻社会负担。此外,居家养老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差异,使他们能按自己熟悉的方式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较为迫切,特别是在慢性病和多病共存的情况下,需要持续的医疗护理和保健服务。现有农村医疗资源尚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与养老的对接能力。强化基层医疗服务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确保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和保障,不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是实现有效居家养老的基础。对于农村老人而言,基层医疗的支持和服务尤为重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社区支持,保障政策落地有实效
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社区应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坚实后盾。此举不仅有助于服务机构扎根社区,更能有效整合资源,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项目。从老年人需求角度看,社区支持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社会层面看,这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建议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整合,社区养老服务将更具可持续性,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老年人、家庭、社会三方共赢的局面。因此,加强社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保障政策落地且要严格执行并有实效。
二是调整与完善现行的村居卫生室设置
强化村居卫生室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医疗需求的关键。当前村居卫生室设施薄弱,诊疗项目少,就医体验感较差。根据《全国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区域性配置差异研究》,建议加强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并允许有条件的卫生室拓展相关服务,为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提供坚实医疗保障。
三是突显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和保障居家养老的职能和职责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并鼓励拓展康复医疗、医养结合及安宁疗护等服务功能。建议强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通过提供便捷、多元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能够更方便地就医,从而提升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便捷的医疗服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还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坚实保障。医养结合、医护一体也是着力提升居家养老能力和水平的重点和难点,离不开专业部门和专业力量的持续介入。加强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所在地敬老院对应对接,联合联动的能力建设,并纳入日常考核的范围。
四是提升街镇敬老院的建设水平,夯实农村居家养老的最后兜底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建议完善兜底养老服务供给,鼓励街镇敬老院开展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工程,敬老院要合理布局并完善失智失能区域,失智失能的规划、布局、建设纳入街镇敬老院规范达标的基础性内容之一,从而提高其兜底的能力和水平。街镇的敬老院应当按“中心卫生室”的标准配置卫生室,并由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入驻,使敬老院的卫生室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个重要延伸点。
五是推进全链式智慧医养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养老领域,智慧医养模式的创新与服务的便捷性正逐步显现。建议通过多部门的协同努力,致力于打破不同层级医疗服务机构间的壁垒,推动“全链式”智慧医养的深度融合。智慧医养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深化了智慧养老与智慧医疗的融合,还借助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有效超越了地理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智慧医养服务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和健康监测,能有效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拓宽了服务半径,延长了服务时长。此外,智慧医养的创新还体现在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镇敬老院等机构的赋能上,通过强化机构的服务功能,智慧医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显著提升了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未来,智慧医养在养老中的创新和服务便捷性不仅体现在技术的运用上,更体现在对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和提升上。建议政策进一步扶持和规范的完善,让智慧医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六是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写进“十五五”规划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建议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对如何加快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要注重加大笔墨,进行系统阐述,深入探讨“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这一模式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系统性阐述,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社区资源整合以及斗球官方版下载的技术支持等方面。政府应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确保社区养老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全方位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才能造福更多老年群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社区支持应当体现在“康养、医养、助老、托老、尊老”等各个方面,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