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现状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与挑战。学业竞争、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网络依赖等多重因素交织,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相关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通过走访区内部分中小学校,校方统计a娃(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占班级总学生数的10%左右。根据松江卫健委下属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咨询情况反馈,每周仅开设半天,咨询人数达到5—8人/半天,处于饱和状态,专业人员紧缺,已无法满足实际咨询需求。同样,松江区教育局下属家长教育辅导中心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人数也呈现出日益上升趋势。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治疗亟需各界关注和帮助。
二、归因分析简述
青少年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据不同网站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一是父母高期待和对孩子问题的简单归因
很多家长对孩子充满期待,忽略了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犯错的包容和引导。他们只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行为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这样长期的忽视与误解,导致青少年渐渐走上抑郁之路。
二是父母教养方式的简单
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非常大。一是家庭关系紧张,缺少和谐氛围。长期缺少民主沟通的家庭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部分父母或过于严厉,或放任自由,孩子不自信,没有努力的方向,会自暴自弃。二是孩子缺少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三是孩子出现手机依赖现象,家长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容易激化亲子矛盾。
三是父母求助渠道受限
很多学校都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帮助。但家长对相关内容缺乏关注和长期学习的需求。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寻求专业指导机构时遇到预约难、治疗难等问题。本建议旨在通过加强多方支持家庭教育,提升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与支持能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进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健康、积极、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三、建议
(一)政府部门
一是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议政府联合教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心理卫生协会、社会组织等力量,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及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专项指导服务。
二是加强婚前辅导服务:尤其重视婚前家庭教育培训,将家庭教育纳入婚前教育必修课程,并鼓励新婚夫妻自主学习。婚前家庭教育中让父母学习如何面对孩子成长教育问题,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及孩子的教育方法等,父母将更加理性规划孩子成长,也增强新婚夫妻家庭责任,感对孩子心理和身体健康均有良好促进作用。
三是在社区创造和谐环境:通过在社区举办各种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比如:社区通过组织各类教育文化活动,如亲子阅读、科普讲座、艺术体验等,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也可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如图书馆、文化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促进家庭间交流与合作,为家庭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同时增加社区家庭教育场次,搭建交流平台,如家庭教育沙龙、经验分享会等,促进家庭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二)教育部门
一是教育局统筹安排,提供高质量学习渠道。教育局可统筹区内优质教师和学校资源,大量开展线上线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讲座和咨询会,为家长提供学习机会。
二是指导学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通过教育局部门的专业指导,选择优质的公司定期为各校提供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便于学校早发现,早介入。
三是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各学校要配足配齐专业心理老师。可通过划片或共同体等形式组建心理教师联盟小组,加强各片区心理老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发挥专业力量,对相关片区学生心理工作进行指导。
四是加强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各学校需建立更加紧密的家校联系机制,定期举办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鼓励开展家庭互助活动,家长之间分享育儿经验,及时向学校反馈孩子心理状况,确保家校双方能够及时、有效地共同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预期能够有效提升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