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上海市颁布了“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国内第一个经由人大立法而强制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并按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细设置、总量减少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优化垃圾桶设置。上海市减少垃圾桶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实现“垃圾不落地”,减少市民在公共场所丢弃垃圾的频率,逐步减少垃圾生产量来顺利推行垃圾分类。
就现实情况而言,小区、单位、室内公共场所等经过几年垃圾分类后,确实起到了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减少垃圾混合投放、提升分类处置效率等目的。但是,在室外公共场所,特别是开放式公园、绿地等,在节假日、旅游旺季等人流量大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不和谐、不美观、不健康的问题,如,一是常规设置垃圾桶承载的垃圾量增加,有时垃圾甚至会溢出垃圾桶;某类垃圾桶满后没有及时清理,导致只要空的垃圾桶各种垃圾混合在一起;设置的垃圾桶放满没地方了,各类垃圾就直接混合落地,这些直接影响城市管理、破坏市容环境。二是垃圾桶放置位置不清,老百姓进入室外公共场所,由于找不到垃圾桶,只能将部分垃圾拿在手里或装在包里,待找到垃圾桶再丢弃;但部分垃圾由于自身特点,带水、易弄脏、量多、易腐烂等原因,若长时间拿在手中会弄脏衣物、车子,因为找不到投放点无奈之下部分人会选择将其丢弃在旁边。三是大量垃圾桶外放、直接落地垃圾给清扫带来困难,垃圾没有进行分类,环卫工人要清扫、要分类,还要分类收集运输,增加了相当工作量、工作时间,环卫工人边干边叹息。四是温度较高的时候,垃圾桶内及落地垃圾未及时清理,实物腐败及苍蝇、流浪猫、狗等动物增加,进一步破坏环境,还给传染病防控、群众安全带来隐患。
经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是室外垃圾桶数量配置减少明显,群众普遍反映眼前看到的一个到下一个距离很长,已经不在视野范围内了,特别是绿化、建筑物等多的,根本就看不见了;二是垃圾桶放置位置不统一、不明确,一般不刻意留意的话,不知道、看不见室外公共场所垃圾桶在哪里;或者错过了一个,不知道下个在哪里能够找到。三是宣传力度不够,主要是大家不知道垃圾桶投放点是怎么设置的、分布的,一个个都在哪里。四是人流量大的时候,垃圾桶配置不够、环卫保障力量配置不够,清理不及时,垃圾放不下等。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我们建议:一是室外公共场所垃圾桶放置位置统一规划,如出口、入口、中心区域、公共厕所等;需明确标识,统一醒目颜色或者提示,能让群众知道方向、距离,有选择性的决定往哪里扔垃圾。二是合理配置垃圾桶数量、大小,要根据区域人流情况,配置相应的垃圾桶;如节假日人流量大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临时性大的投放桶等增加收纳容量。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宣传媒体、公共指示牌、垃圾箱等要进行宣传和指示,让群众不仅知晓垃圾要分类,还要知晓,室外公共场所在哪个位置有垃圾桶可以投放。四是做好应急预案,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要加强人员、设施设备的配置,协同相关部门、加强重点区域巡查,对人流量大、逗留时间长的公共区域,要及时掌握垃圾桶存储量,并对可能产生的满桶垃圾要有预判;对满箱要及时清理、清运,避免长时间的暴露,避免没有空桶可以投放。五是尝试对集中投放的激励机制,对主动、及时、按类投放垃圾的群众,可以尝试与某些平台进行合作,通过智能化手段,予以积分等奖励;或者按份量予以实物兑换等奖励措施,激励群众既养成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的良好生活习惯,又能动员周边群众及时加入环境整治的队伍,花小钱减少公共场所环境整治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同时又能保护环境,保持美丽松江的良好氛围。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久发展的事业,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带动就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希望有关部门在取得前期成效的同时,对现存的问题加强实地调研和精细化设置、管理,让室外公共场所垃圾分类也做到深入人心、经久不息,让城市文明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