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松江区第一批经济小区成立,开启了经济小区招商模式的崭新篇章。历经三十余载的发展与沉淀,经济小区凭借其注册、登记、纳税、代理记账一站式代理服务,以及提供“集中登记地”为企业注册登记带来便利、搭建经济主体与政府部门沟通桥梁等显著优势,有力地降低了松江区经济主体的设立门槛,成功缓解了本区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与住所资源高度紧张之间的突出矛盾。时至今日,经济小区依然是松江区各街镇招商、安商、稳商的核心渠道与关键手段。
一、我区经济小区基本情况
自经济小区招商模式推行以来,松江区各街镇积极设立下属经济小区或经济发展公司。截至2024年12月,松江区18个街镇共设有经济小区或经济发展公司30家,平均每个街镇1.67个。目前,全区各类企业主体共计217718户,其中入驻经济小区的企业数量为202120户,占全区所有企业数量的比例高达92.83%。
图一:松江区各经济小区企业数量分布
二、我区经济小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经济小区招商模式在我区的全面推广,全区每年企业迁入数量与新设数量得到了稳步提升,我区经济主体总量增长明显。但随着各小区管理企业数量的不断上升与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小区在招商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与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经济小区在招商过程中存在数量与质量不均衡等现象
企业主体增长量作为松江区营商环境优化与经济规模增长的直观数据,一直备受区经委等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点考核。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环境也步入承压状态,经济主体设立的意愿与数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与此同时,各区为进一步提升本区经济体量与财政收入,纷纷加大招商力度,然而新设企业的质量却参差不齐。
一是新设企业活跃度呈下滑趋势。年报公示作为企业对外公示承诺的信用基石,亦是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如实反映经营情况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比2021、2022、2023年度新设企业年报公示率与全区年报率可以发现,松江区新设企业的年报公示率普遍低于全区企业年报公示率近2%,且近几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落差从侧面反映出我区新设企业的活跃度呈逐年下滑趋势。
图二:2021—2023年松江区企业年报情况
二是新设企业贡献度有待加强。新设企业纳税情况是松江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观体现。对全区30个经济小区2023年度新设企业的年报数据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显示,企业设立后开展经营及纳税情况不尽如人意。在抽样的479户区内新设企业中,有35.14%的企业当年度未开展经营活动,公示的财务数据皆为零;24.32%的企业当年度存在部分经营活动,但纳税为零;仅有10.81%的企业当年度纳税额超1万元;仅2.7%的企业当年度纳税额超10万元。
图三:2023年度各经济小区新设企业纳税数据对比
三是新设企业存活率尚待提升。为达成招商数量目标,部分经济小区通过购买服务或招商返利等方式委托第三方招商代理点进行招商,甚至出现通过第三方招商点打包式收购企业、潮汐式登记等不良现象。此类批发式招商引入的企业往往质量欠佳,还可能出现“僵尸企业”,无端虚耗我区行政和管理资源。为有效盘活行政资源,提升行政资源利用效能,激发我区市场主体的整体发展活力,松江区每年都会对未年报、未纳税的“僵尸企业”依法实施清理。近三年,我区共吊销清理各类“僵尸企业”数量分别为2460户、2540户、2604户,清理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经济小区在招商过程中存在管理与服务不匹配等现象
受近年来入驻企业数量激增、招商内卷恶性竞争、人力资源成本大幅提升等原因影响,部分经济小区将工作精力都投入在招商环节,但对区内企业的经营现状、异常状态常常疏于管理和服务。
一是未建立健全联络员制度。根据《上海市企业住所登记管理细则》规定,经济小区应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配合对入驻企业的行政、法律文书送达等任务,并为入驻企业提供高效、规范、便捷的服务,构建良好的沟通纽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经济小区将自身角色定位近似于中介代理机构,仅愿意承担注册登记等许可业务,对入驻企业告知或送达法律文书等辅助政府开展监管任务的积极性严重不足。还有部分经济小区将联络工作下放至第三方招商点,导致招商点对其管理的企业熟悉程度远超小区,进而引发第三方招商点携客户待价而沽,甚至带着企业批量跑路等不良后果。
二是企业入驻登记台账缺失。依据《上海市企业住所登记管理细则》规定,经济小区需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对入驻企业的实际办公经营场所、主要负责人及联系电话、邮箱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建立档案,按月将入驻企业的数量和类型、主营业态和税收情况等统计数据做好记录。但部分经济小区仍然依赖“人盯人、人管人”这种粗放管理模式,日常管理工具也仅限于电子表格登记入驻企业信息,仅有极少数经济小区有条件通过信息化工具支撑入驻企业管理。低效的管理手段常常造成企业入驻台账内法定代表人、股东、财务信息缺失,无法有效开展后续统计与服务工作。
三是未定期对入驻企业经营信息开展维护。根据《上海市企业住所登记管理细则》相关规定,经济小区应当定期关注区内企业登记事项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入驻企业经营中存在异常情况及违法行为,应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报告。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小区因入驻企业数量众多、人手短缺、责任心不强等问题,未能定期对区内企业开展联系、维护等工作,等到有事联系时才发现,企业早已迁出或失联。
截至2024年12月,松江区各经济小区存量企业中,尚有3919户企业因“通过登记场所无法联系”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中,部分经济小区企业失联率达4%,远高于全区2%的整体失联率。
图四:2024年各经济小区失联企业数据对比
三、建议与意见
为进一步优化我区营商环境,提升我区经济主体的质量能级,夯实经济小区对区内企业服务的主体责任,确保经济小区内企业“进得去”、“找得着”、“管得好”。本人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考核标准,促进我区经济主体优质发展
一是细化考核标准,建立多维度量化考核指标。建议由区经委牵头,公安、市场监管、税务、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携手制定经济小区招商考核指标。将制度建设情况、台账建立情况、企业满意度等作为招商管理指数;以税务开通情况、纳税情况、投资金额等作为孵化指数;以年报率、失联率、司法案件情况作为信用监管指数,最终构建一套多维度、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并根据自身监管职能变化情况,每年动态调整考核细则。同时,建议将该考核指标与结果纳入区政府对各街镇的指标体系,作为各街镇招商效能的重要衡量标准。二是定期开展考核通报约谈,引导各经济小区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建议由区经委牵头,各成员单位按照考核标准,每季度对经济小区招商和管理数据进行随机抽查考核,并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对于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经济小区,启动约谈机制。由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联合走访约谈经济小区,针对该经济小区在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精准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实施末位预警制度。建议区经委对约谈后仍无明显改善的经济小区启动末位预警机制,暂停其集中登记招商资格,待整改完成后再行恢复招商资格。
(二)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我区经济小区的服务能级
一是落实联络员制度。建议区经委组织各经济小区结合自身情况,按片区或按数量指定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作为联络专员,负责配合对入驻企业的行政和法律文书送达、入驻企业相关统计数据收集、督促企业定期报税和配合行政监管等工作。二是实施“一户一档”管理制度。建议区经委组织各经济小区对入驻企业的实际办公经营场所、主要负责人及联系电话、邮箱、与经营活动相关的许可审批信息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建立档案,并将新入驻本经济小区集中登记的经营主体(含新设、外区迁入和本区变更)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股东(合伙人)的真实联系地址和联系手机号码的电子台账定期通过随申办政务云或刻成光盘(确保电子台账数据传输安全),报送至各成员单位。三是统一入驻标准,提升监管效能。建议由区经委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指导经济小区制定全区统一的《入驻协议》,将经济小区对入驻企业的管理规定和工作要求以民事契约的方式固定下来,并将入驻企业的法律文书送达地址托管给集中登记地管理方,切实提升经济小区的服务效能。